English

“阵痛”后的西单商场

1998-03-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997年,西单商场创下了年销售额19亿元的业绩,可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到1984年5年的累加值也只有11亿多元。变化之大,令人惊叹!

从七八十年代走过的人们,恐怕都会对西单商场尚涛的描述记忆犹新:变化从买东西上就能看出来,过去计划经济的时候,销售的商品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价格不低,品种也少,但你根本不必担心卖不卖得出去的问题,因为肯定会顾客盈门。抢购一空更是常有的事。商品从哪个厂家进货,进多少货,出厂价是多少,零售价是多少也都有统一规定,全国一个价,还买不到,现在任你挑货,给你送货,不好退货的事当时连想都不敢想。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商场,作为市场中最灵敏、最迅速的反应点,在这个过程中,它又是如何转变的呢?

“这是个既有斗争又有反复,既有成功又有失误,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艰苦过程”。西单商场团委刘小欧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谈不上服务态度,所以在人们最初的意识中,转变就意味着服务态度的变化。如果你的商品不被市场、不为顾客所接受,售货员再微笑也行不通的;当我们摸到了营销的优劣才是商场效益的决定因素这一规律的边儿的时候,才发现其内容已经不一样了:顾客需求变了,消费习惯变了,市场态势变了。”

经历了“阵痛”的西单商场,同过去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过去商场进货是躺在国家身上,厂家生产什么,我卖什么;我卖什么,顾客买什么,一切围绕着商品,如今是顾客需要什么,我就卖什么,一切要围绕着市场;过去,表面的、被动的、简单的微笑是服务的唯一内容,如今从送货上门到售后维修,从熟练掌握商品知识到货品的摆设,从售货员的仪表到怎样说好见到顾客时的第一句话,服务已被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内涵;过去所有商品全国一口价,没有商量余地,如今旺季涨价、淡季打折成了普遍商业行为,货比三家、物美价廉也成了消费者的普遍购物原则;过去盈亏是国家的,而今商场是企业,它要想方设法强化管理,降低成本,调整结构,加快资金周转,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西单商场张连红说,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买方市场的问题,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消费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和方便。对于商业企业来说,既是新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今天,西单商场免费办消费学校,把连锁店办到消费者身边,制定星级达标标准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赢得市场,赢得顾客,为了在新的买方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温源采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